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圣经》撒母耳记下第14章,描绘了提哥亚的聪明妇人在大卫王面前说话,巧妙地说服他与他的儿子押沙龙和解的场景。画面展示了这位妇人,身着简单而庄严的服装,站在装饰华丽的宫廷宝座房前,向大卫陈述她的话语。大卫被描绘为专心倾听,被她的话语感动,她周围微妙的光芒象征着智慧和真理。场景强调了宫廷的庄严和她的请求所带来的重大影响。画风逼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心理动态。

目录


一、《圣经》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讲的什么?

核心主题:约押设计促使大卫同意接回押沙龙,却未能恢复父子真正和好

第14章讲述了大卫的儿子押沙龙在杀死长兄暗嫩后被流放,王室内部关系紧张。大卫虽然怀念押沙龙,但心中挣扎,一直不肯召他回国。约押看出大卫对押沙龙的思念,精心设计让一位提哥亚的妇人以虚构的家庭悲剧向大卫求情,以唤起大卫对押沙龙的怜悯。大卫被这番故事打动,约押便借机表明此事意在使大卫接回押沙龙。大卫同意押沙龙回到耶路撒冷,但禁止他进王宫见大卫,导致父子之间仍未真正修复关系。押沙龙最终通过焚烧约押的田地引起注意,终得见大卫的面,却埋下了后续造反的伏笔。

主要内容

  1. 约押设谋,用提哥亚妇人向大卫诉说虚构悲剧(14:1-11节)
    • 约押看大卫心中思念押沙龙,却又迟迟不肯召回,便让提哥亚妇人假扮丧子遗孀向大卫求情,以感动大卫,让他思及押沙龙的处境。
  2. 大卫看破诡计,发现约押主谋(14:12-20
    • 提哥亚妇人讲完悲情故事,大卫关切之下允诺保护“遗孤”,后察觉此事是约押所主使,便问明原委。
    • 约押承认此计是为促使大卫召回押沙龙。
  3. 大卫让押沙龙回耶路撒冷,但不许见面(14:21-24
    • 大卫同意约押的请求,接回押沙龙,但不容他来见大卫的面,押沙龙只能在耶路撒冷另居所。
  4. 押沙龙在京两年不得见大卫,心生不满(14:25-32
    • 押沙龙容貌俊美,深得民心,却因父王疏远愤懑。
    • 他焚毁约押的田地迫使约押见他,再由约押传话给大卫。
  5. 大卫与押沙龙见面却未真和好(14:33
    • 大卫最终召见押沙龙,并与之相吻,但并未深度修复关系。押沙龙表面得到赦免,但内心埋有远大野心,为后续造反埋下伏笔。

二、《圣经》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比较重要的经文

  1. 撒下 14章:2节 「就打发人往提哥亚去,从那里叫了一个聪明的妇人来,对她说:“请你假装居丧的,穿上孝衣,不要用膏抹身,要装作为死者许久悲哀的妇人,」
    重点: 约押出于对大卫与押沙龙关系的关注,用计安排妇人以编造故事打动大卫。
  2. 撒下 14:14节 「我们都是必死的,如同水泼在地上,不能收回。 神并不夺取人的性命,乃设法使逃亡的人不至成为赶出回不来的。」
    重点: 提哥亚妇人的话语暗示神的怜悯与挽回之心,激起大卫对押沙龙的父爱与怜悯。
  3. 撒下 14:21节 「王对约押说:“我应允你这事。你可以去,把那少年人押沙龙带回来。”」
    重点: 大卫因妇人之言与自身思念,终于同意押沙龙回耶路撒冷,却仍保留隔阂。
  4. 撒下 14:24节 「王说:“使他回自己家里去,不要见我的面。”押沙龙就回自己家里去,没有见王的面。」
    重点: 大卫虽允许押沙龙回国,却不让他见面,表明大卫的犹豫及对押沙龙之行为仍感忌惮。
  5. 撒下 14:33节 「于是约押去见王,将这话奏告王,王便叫押沙龙来。押沙龙来见王,在王面前俯伏于地,王就与押沙龙亲嘴。」
    重点: 父子表面复合,但实质仍疏离,这一场“吻”并未真正修补父子裂痕,押沙龙的野心亦未被消除。

三、《圣经》撒母耳记下第十四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1. 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 大卫一面思念儿子押沙龙,一面又难以原谅其弑兄之罪,最终通过约押的计谋做出回国决定,却限制见面。
    • 提醒: 在家庭纠纷或关系破裂时,情感与理智常会冲突,若不在爱与真理中寻求神的指引,就会酿成更大的痛苦和阴影。
  2. 误用智慧可能引发更大混乱
    • 约押以智慧的方式为王与押沙龙调停,但其方式并不完全正直,而是阴谋性的编造故事,导致表面和解却无真正解决之道。
    • 提醒: 智慧若缺乏真诚与公义,所带来的只是暂时安抚,却无法根除根本问题。
  3. 父母在面对子女重大过错时需以公义与怜悯并行
    • 大卫对押沙龙的罪行虽愤怒,却选择回避、不严加处理,最终并未真心对话,导致矛盾潜伏加深。
    • 提醒: 当子女犯下严重错误,父母若只凭情感或回避,可能导致更大后患。应在爱中坚持公义原则并进行有效沟通。
  4. 表面和解并不代表真正修复
    • 大卫与押沙龙最终面见相吻,但无坦诚悔改与真诚饶恕,使得矛盾并未化解。
    • 提醒: 人际冲突若只做表面处理,会潜藏更深的问题。唯有诚挚对话与悔改才能达到真正和好。
  5. 需要完全悔改与饶恕才能复和
    • 押沙龙杀兄后未见悔改之态,而大卫纵容却不正面处理,均非积极的复和方式。
    • 提醒: 若要家庭或人际关系真正复和,必须有真心悔改与饶恕的过程,单靠权宜之计或表面仪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总结

《撒母耳记下》第14章描述了押沙龙从流亡地归返耶路撒冷的故事。约押施计策迫使大卫同意接押沙龙回国,但大卫心中仍有顾虑,不让父子见面,仅做表面和解。押沙龙表面上恢复身份,却心中仍存不满与野心,埋下后续叛乱的伏笔。此事提醒我们,在家庭纠纷与冲突中,如果仅仅处理表面,不做真诚的悔改与坦诚对话,问题仍会潜伏滋长。

对今日信徒而言,这章提醒我们:

  1. 要真诚面对罪与冲突,避免用诡计或逃避方式解决。
  2. 领袖或父母在面对家族纠纷时需兼顾公义与怜悯,并进行有效沟通。
  3. 表面和解无法带来真正复和,必须有真心悔改与宽恕才能重建关系。

愿我们在处理家庭或人际冲突时,能学习警醒,不依靠权谋,而是在爱与真理的基础上寻求神的智慧,做出真正的和解与修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