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四章,描绘了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之间的战斗,特别聚焦于抬着约柜进入战场的瞬间。画面捕捉了携带约柜的以色列人,他们被战斗中的士兵包围。氛围紧张且混乱,士兵们激烈交战,周围尘土飞扬。约柜在构图中居中,象征着在动荡中的希望和神圣的保护。画风逼真,强调战场的戏剧性和强度,反映了以色列人希望借助约柜的存在扭转战局的绝望希望。
一、《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四章讲的什么?
核心主题:非利士人与以色列交战、约柜被掳、以利家族的两子及以利本人的死亡
《撒母耳记上》第3章记载了少年撒母耳蒙神呼召的事,但第4章的叙事却从“耶和华的话传遍以色列”转到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的战事。整章揭示了以利家所蒙受的最终悲剧:由于以色列人未经神指示,就自作主张把约柜抬到战场,想用“神器”来提高士气,却反被非利士人击败,两位祭司何弗尼、非尼哈当场阵亡,约柜也落入敌手。以利听到此噩耗后摔倒而死,他的儿媳(非尼哈的妻子)也在产子时因悲痛过度而离世,临终前给新生儿起名“以迦博得”(意为“无荣耀”或“荣耀离开了”)。这段悲剧彰显了:人若只把神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而非真心敬畏祂,最终必自食恶果;同时也印证了神对以利家审判的实现。
主要内容
- 以色列与非利士初战失败(4:1-2)
- 以色列人迎战非利士人,却在以便以谢附近失败,阵亡约四千人;
- 这场失败让百姓痛定思痛,但却未回转问神,反而另想“法子”应敌。
- 以色列自作主张抬约柜到战场(4:3-5)
- 长老们商议:为何耶和华让我们失败?他们决定将耶和华的约柜从示罗抬来营中,“好在我们中间救我们脱离敌人的手”;
- 何弗尼、非尼哈也随约柜来到,营中百姓大声欢呼,震惊了非利士人。
- 非利士人得胜,掳约柜,何弗尼、非尼哈阵亡(4:6-11)
- 非利士人起初因听见以色列大声欢呼而惧怕,担心他们带神明来助战;
- 然而他们鼓起勇气奋勇作战,结果大败以色列人,杀死包括何弗尼与非尼哈;
- 约柜也被掳走。这是以色列人最惨痛的失败之一。
- 以利闻噩耗而死(4:12-18)
- 有便雅悯人从战场逃回示罗,将战败与约柜被掳的消息告知城中;
- 98岁的以利坐在城门旁等候,当他听到“神的约柜被掳”时,仰面从凳子上跌倒,折断颈项而死;经文提到他“审判以色列四十年”。
- 非尼哈妻子产子身亡,以迦博得之名(4:19-22)
- 非尼哈的妻子怀孕临产,听到丈夫、翁父皆死,且约柜被掳,大受惊吓,生产时难产去世;
- 临终前她给儿子起名“以迦博得”(I-chabod),意为“没荣耀”或“荣耀离开了以色列”;
- 象征神荣耀离开祂百姓的悲剧性宣告。
二、《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四章比较重要的经文
- 撒上 4:3 「…以色列的长老说:『耶和华今日为何使我们败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们不如将耶和华的约柜从示罗抬到我们这里,好…救我们脱离敌人的手。』」
重点: 以色列人对败仗感到困惑,却没寻求神心意,只想利用约柜当“法宝”。 - 撒上 4:10-11 「…以色列人败了,各向帐棚逃跑,且被杀的人甚多。…神的约柜被掳去,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杀了。」
重点: 战役大败,祭司儿子阵亡,约柜被掳,标志神不再与他们同在,这里也是以利家的应验。 - 撒上 4:17-18 「…以利…听见提到神的约柜被掳…就从椅子上往后倒在门旁,折断颈项而死…」
重点: 以利对“约柜被掳”最为震惊,由此倒地而亡,结束了他四十年的士师生涯。 - 撒上 4:21-22 「…她给孩子起名叫以迦博得,说:『荣耀离开以色列了』…又说:『神的约柜被掳去了』。」
重点: 非尼哈妻子临终之言,点出悲剧的结论:神的荣耀离开了以色列。
三、《圣经》撒母耳记上第四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 莫将神当成“工具”或符咒
- 以色列人自作聪明抬约柜上阵,想借此“强迫”神介入,却忽视自己罪恶和不敬畏的事实;
- 提醒: 我们若想利用圣经、宗教礼仪或教会行为来为自己谋好处,却未真心悔改、顺服神,其结果往往是更深的失败和羞辱。
- 神更在乎人的内心敬畏与顺服
- 约柜象征神同在,但若百姓本身悖逆神、轻慢神,再神圣的约柜也成不了护身符;
- 提醒: 外在宗教形式(如圣礼、十字架、教堂等)不能取代真实的敬虔之心和遵行神的道。
- 神的审判临到不悔改者
- 何弗尼和非尼哈长期作恶,且以利对儿子的罪视若无睹。这次战役成为神对他们家审判的执行;
- 提醒: 神的宽容有时日,若持续固执于罪中、且领袖纵容,终有一天神的审判会临到,无法逃避。
- 荣耀离开:“以迦博得”的警示
- 当神的同在离开,百姓就只剩空壳与自以为是的宗教道具,实际什么也留不住。
- 提醒: 当我们忽视神的主权、败坏伦理、滥用属灵资源,神可能“移开”祂的荣耀与祝福,让我们跌入失败与黑暗。要警醒别让神的荣耀从我们教会或个人生命中离开。
- 神的同在不等于常胜
- 以色列或许以为“我们有神的约柜就一定胜利”,但结果适得其反;
- 提醒: 胜败取决于神是否悦纳我们的心态与行为,若不合神心意,纵有再多“属灵标志”也无济于事。
- 撒母耳未在本章出面:神借事件加速转变
- 虽然本章一开始提到撒母耳,但整个过程他几乎没有参与或发言。神似乎“放手”让百姓经历悲剧,直至以利家完全败落,好转向新领袖撒母耳;
- 提醒: 有时神任凭我们尝到自作主张的苦果,为的是除去旧有败坏,预备我们回归正道,接受新的带领。
总结
《撒母耳记上》第4章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的战争记述凸显一个警世真理:没有真正敬畏神,却想以“约柜”或宗教形式来逼迫神护佑,结果只会更惨痛地失败。祭司以利家在此事件中全军覆没,两子死亡,他自己也因“约柜被掳”的噩耗猝死,连儿媳都在临产时离世,其命名之言“以迦博得”清楚宣告了神荣耀暂时离开以色列。
对于今日信徒而言,这段历史提醒我们:
- 不要把神的象征当成对付困难的法宝,只顾形式而忽视顺服;
- 敬畏与顺服才是真正蒙神同在的要道;
- 神的审判真实无误,当罪恶被姑息时,神迟早会介入;
- 有时必须经历痛苦的失败与转折,才能迎接神所预备的新领袖与新方向(如后续撒母耳登场)。
愿我们常存敬畏的心,远离“以迦博得”的悲剧,让神的荣耀真实地居于我们心中与教会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