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圣经》路得记第一章,描述了拿俄米及其两位儿媳俄珥巴和路得从摩押前往伯利恒的旅程。画面捕捉了拿俄米试图说服俄珥巴和路得在路上返回各自家园的感人时刻。背景展示了该地区崎岖的地形,象征着前方艰难的旅程。拿俄米被描绘为一个具有智慧和悲伤的形象,而俄珥巴表现出犹豫,路得则展现出决心和忠诚。整个场景充满了情感的深度和家庭忠诚的纽带。画风逼真,突出了叙事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目录


一、路得记第一章讲的什么?

核心主题:以利米勒一家迁至摩押,丈夫儿子相继去世,拿俄米与路得返乡

《路得记》背景在士师秉政时期(大约公元前1400~1050年之间),这时以色列地多次经历战乱与饥荒。第1章主要讲述犹大伯利恒人以利米勒因饥荒带家人迁往外邦摩押地;不久,他与两个儿子相继去世,留下妻子拿俄米与两个摩押媳妇俄珥巴、路得。饥荒过去后,拿俄米决定回伯利恒,途中她劝两个媳妇各自回娘家寻找新的盼望。俄珥巴流泪告别,路得却坚持跟随她回到以色列。第一章以路得随拿俄米回到伯利恒,面对贫困、前途未卜的处境作结,同时也透露出他们到来正值“大麦收割的开始”,为后续蒙恩埋下伏笔。

主要内容

  1. 以利米勒迁往摩押并去世(1:1-5)
    • 士师秉政时,犹大伯利恒遭遇饥荒;以利米勒带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基连到邻国摩押寄居。
    • 期间,以利米勒去世,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俄珥巴与路得为妻,然而约住了十年后,两个儿子也相继死去,只剩拿俄米和两个媳妇。
  2. 拿俄米决定返回伯利恒(1:6-14)
    • 拿俄米听闻耶和华眷顾以色列民,赐食物,便起身回故乡;
    • 她劝两个媳妇留在摩押,回到自己娘家寻求新的出路;
    • 俄珥巴与路得先都说愿跟随,但在拿俄米再三劝说下,俄珥巴吻别婆婆,回自己的家乡;路得却“紧紧跟随”拿俄米,不离不弃。
  3. 路得的忠心宣告(1:15-18)
    • 拿俄米再劝路得回去,路得却说出著名的宣告: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
    • 拿俄米见路得心意坚定,就不再勉强。
  4. 拿俄米与路得回到伯利恒(1:19-22)
    • 两人一同返乡,伯利恒的众人见拿俄米归来都很惊讶;
    • 拿俄米因生活坎坷、自觉遭苦难,要求人们别再叫她“拿俄米(甜的)”,而要叫她“玛拉(苦的)”;
    • 他们回到伯利恒正值“大麦收割的开始”,为下一步情节(路得在波阿斯田间拾穗)埋下伏笔,也暗示神的新恩典要开始临到她们。

二、路得记第一章比较重要的经文

  1. 路得记 1章:8-9

「拿俄米对两个儿妇说:『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愿耶和华在你们怜悯中待你们,像你们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
重点: 拿俄米并不自私,她体谅两个年轻媳妇的处境,乐意她们回到父母家重新开始。

  1. 路得记 1章:14

「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
重点: 两个媳妇都爱拿俄米,但俄珥巴最终选择回去,路得则展现了更深的忠诚与承担。

  1. 路得记 1章:16-17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除了死,不能使你我相离。』」
重点: 全书乃至圣经中极其感人的表白,显示路得对拿俄米、对耶和华信仰的坚定委身。

  1. 路得记 1章:20-21

「她(拿俄米)对她们说:『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
重点: 拿俄米自认“惨淡归来”,对自己名字“甜”而且现在的经历“苦”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埋怨。

  1. 路得记 1章:22

「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从摩押地回来…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
重点: 虽然拿俄米悲伤回归,但“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暗示神已为她们预备出路,新的篇章即将展开。


三、路得记第一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1. 在苦难中仍要相信神的眷顾
    • 拿俄米经历丈夫、儿子相继离世的苦情,甚至一度对神带点埋怨(自称“玛拉”),但她仍在关键时刻回到故乡,以行动表明相信神的怜悯。
    • 提醒: 生活中可能遭遇意外或苦难时,我们也需要像拿俄米一样,最终回转向神,并信靠祂终究会预备出路。
  2. 路得对婆婆的忠心与爱
    • 路得本是外邦摩押女子,却愿意放下自身背景、信仰、前途,跟随拿俄米并接受耶和华为神。
    • 提醒: 这显示跨越文化与血缘的真挚爱心,以及对真神信仰的归依。也说明神的恩典并不局限于以色列民族,外邦人若投靠耶和华,也可同享祝福。
  3. 无私给予 vs. 自利选择
    • 拿俄米体恤两个媳妇,希望她们不至于因自己而受苦;而路得又反过来对拿俄米极尽忠诚。对比之下,也看见俄珥巴的决定虽不算错,却终究少了那更深的委身。
    • 提醒: 我们常在艰难处境中做选择,究竟是自保,还是愿意带着爱心与担当来扶持他人?路得记给我们树立了无私奉献的美好榜样。
  4. 神的计划常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进行
    • 看似一场悲剧:移民摩押、丈夫儿子去世、空空地回到伯利恒;然而,“大麦收割的开始”提示神正预备她们迈向新的恩典(见后续与波阿斯相遇、婚姻、家谱)。
    • 提醒: 当处于人生低谷时,不要失去盼望;神或许正在铺设后续道路。往往在最平凡的场景中,神悄悄显明祂的慈爱。
  5. 神拯救人不限国别与出身
    • 路得原是摩押人,从血统或律法看,她与以色列人相隔甚远;但神藉她进入大卫王、耶稣基督的家谱(太1:5)。
    • 提醒: 福音和拯救并非某个族群专属。今日教会也应有包容的心,欢迎与带领所有寻求真神的人归入祂的家。

总结

《路得记》第1章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拿俄米一家的悲苦经历,特别突显了路得的忠诚与信心。它既写实地表现人性的苦情与哀怨,也在暗处透露神恩典的光芒——大麦收割季正是神翻转故事的开端。对今日信徒而言,这章提醒我们:即便走入生命的寒冬,也要学习像拿俄米般回归神的应许之地,像路得般以爱心与委身面对未知的将来。神一直在幕后安排,与祂同行的人终会在苦难中见证祂的慈爱与怜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