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圣经》士师记第二十章,聚焦于以色列各支派在米斯巴的集会。画面展示了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景,每个支派的领袖汇聚一堂,讨论重要事宜,象征着团结与合作。场景设置在一个开阔的地方,可能是山顶,古代以色列人分组聚集,一些站立,其他人坐在地上。环境庄严且尊重,反映了他们讨论的严肃性。人物身着传统服装,正在进行认真的对话,强调了他们对集体决策的承诺。画风逼真,捕捉了历史背景和当时严肃的氛围。

目录


一、士师记第二十章讲的什么?

核心主题:因基比亚暴行引发的以色列内战,便雅悯支派几近灭亡

在前一章(士师记第19章),基比亚(属便雅悯境内)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暴行:一位利未人的妾被当地匪徒轮番凌辱至死,利未人随后将她的尸体分成十二块,传送至以色列各支派,引发全体公愤。第20章就是全以色列因这罪行而向便雅悯开战的过程记述,最终便雅悯支派遭遇近乎灭绝的惨剧。

主要内容

  1. 以色列众支派齐聚米斯巴,决议讨伐基比亚(20:1-11)
    • 从但至别是巴,以及基列地的以色列各支派共40万人聚集在米斯巴,一致决心“除掉这在以色列中行的丑事”;
    • 利未人向众人诉说基比亚暴行,众支派派人向便雅悯要求交出作恶者;若拒绝,将兴兵讨伐。
  2. 便雅悯拒绝交出基比亚恶人,战事爆发(20:12-17)
    • 便雅悯人不肯听从其余支派的要求,反而召集了2.6万精兵(含基比亚城700勇士)迎战;
    • 以色列各支派兵力达40万,但双方正式决裂。
  3. 以色列人两度征战失利(20:18-25)
    • 以色列人先在伯特利求问谁应先上阵,神答“犹大先上”;然而第一次出战便惨败,死了2.2万人;
    • 以色列人哭泣求问再战,却再度遭遇失败,又死了1.8万人;
    • 这两次挫败显示了“惩恶”并不等于“必定顺利”,也让以色列人继续在神面前自省。
  4. 第三次征战,以色列人设下埋伏,大败便雅悯(20:26-46)
    • 以色列人重新在伯特利禁食、献燔祭和平安祭,求问神是否继续攻打便雅悯;神应允“可以上去”,并应许得胜;
    • 以色列人定下埋伏之计:先假装不敌而后退,便雅悯人追击离城,埋伏兵乘机攻陷基比亚。
    • 最终便雅悯全军溃败,2.5万余人被杀,只剩600人逃往旷野的临门磐石。
  5. 对便雅悯城邑的报复与近乎灭族(20:47-48)
    • 以色列各支派再回头将便雅悯各城焚烧、屠戮居民及牲畜;
    • 整个便雅悯支派几近灭亡,仅余600名男子。

二、士师记第二十章比较重要的经文

  1. 士师记 20章:1节

「于是以色列众人从但到别是巴,以及基列地的会众都如一人聚集到耶和华面前…」
重点: 全以色列因基比亚恶行而同仇敌忾,显示他们对犯罪的极度愤慨,也预示一场大规模的内部动荡。

  1. 士师记 20章:12-13

「以色列众支派打发人去见便雅悯支派…说:『你们中间怎么作了这恶事呢?现在你们要把基比亚的那些匪徒交出来…』…便雅悯人却不肯听从…」
重点: 以色列要求便雅悯交出罪犯,但对方庇护恶人,导致冲突升级,也显出便雅悯支派的心硬和家族主义。

  1. 士师记 20章:18节, 23节, 26-28节(三次求问神)
    • 第一次(20:18):「谁当首先上去?」神说“犹大先上”;但遭遇失败;
    • 第二次(20:23):「我还要不要再上去?」神说“要”,却再次失败;
    • 第三次(20:26-28):「我们还要不要再上去?或不再打了?」神说“上去吧,我必将他们交在你手中”,终于得胜。
      重点: 三次求问、两次失败,背后包含以色列在道德正义与自身罪性间的复杂张力,也促使他们更深在神面前谦卑禁食。
  2. 士师记 20章:35

「耶和华击杀便雅悯人在以色列人面前…」
重点: 最终的胜利被归功于神的介入,但也反映出这场“兄弟阋墙”的内战造成巨大伤亡与悲剧。

  1. 士师记 20章:48

「以色列人又转回便雅悯地,用刀杀了城中的人、牲畜,并一切所见的,又放火烧了一切城邑。」
重点: 以色列对便雅悯的惩处扩大到几乎种族灭绝的地步,暗示“公义”若缺乏怜悯和约束,可能演变为极端暴力。


三、士师记第二十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1. 罪恶若不及时止息,将引发更大祸患
    • 基比亚的凶残暴行是起因,但便雅悯支派拒绝交出罪犯,助长邪恶,最终导致全支派几近灭族。
    • 提醒: 对罪的纵容或庇护,只会让恶性不断扩大,甚至毁掉集体。教会或社群内同样需及时面对和处理罪恶与不公。
  2. 外表的“公义之战”,也需要内在反思
    • 以色列三次征战才得胜,前两次虽问了神,却也或许带有自恃、轻敌或尚未彻底悔改的成分;
    • 提醒: 在对付别人的罪时,也要自省自身。否则,“公义行动”可能混入骄傲或血气,导致更多伤害。
  3. 缺乏合宜的处理方式,正义可能走向极端
    • 以色列人痛恨基比亚罪行原本无可厚非,但最后屠杀便雅悯全族、毁城放火,几近灭绝,使得正义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 提醒: 追求正义需要节制与智慧,若不谨慎,也会变成暴力报复,无异于另一种罪行。
  4. 各人任意而行,社会陷入严重崩坏
    • 整个事件显示士师记时代“没有王,人就任意而行”,从基比亚暴行到便雅悯的袒护到以色列的过度报复,都体现全面性失控。
    • 提醒: 若人心不以神为王,少了对真道与仁爱的坚持,再理直气壮的事也能走向极端与混乱。
  5. 求神引导 vs. 等候神心意
    • 虽然以色列有向神求问,但两度失败说明人对神旨意的理解或许并不完整,也显示神允许试炼、借此让人谦卑或检验动机。
    • 提醒: 祷告与征战并非意味着必然一帆风顺,需要持续谦卑、省察自己的动机,并真正让神带领。

总结

士师记第二十章记录了以色列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便雅悯支派因坚不肯交出基比亚的凶犯,与其他十一支派爆发内战。尽管以色列人的“讨伐”名义出于对罪恶的公愤,过程却掺杂着自恃和血气,引发了多次战事与惊人伤亡。最终,便雅悯几乎灭族,仅剩六百人逃脱。

对今日信徒而言,这一章的警示在于:对罪的放纵或庇护必然带来更大灾祸;追求公义也要防范极端化及互相残杀的后果。我们在指责罪恶时,需要先谨慎自守,带着敬畏神的心来处理内部问题,方能真正彰显神的公义与怜悯。若缺乏神的真理和爱,极易将“公义”走向另一个血腥与破坏的极端,从而失去神最初所愿意彰显的圣洁与和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