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圣经》士师记第十九章,描述了在基比亚发生的悲剧事件。画面捕捉了利未人及其妾面对基比亚恶劣男子的瞬间。场景设在夜晚的古城街道上,仅由火炬昏暗照明,营造出一种紧张和不祥的氛围。利未人保护性地站在他的妾前面,面对着激进的人群。人群的表情威胁性强,场景充满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建筑元素反映了一个古以色列城市的风貌,有石屋和狭窄的鹅卵石街道。整个画面风格阴暗而戏剧性,强调了这一情境的严重性。

目录


一、士师记第十九章讲的什么?

核心主题:利未人与其妾在基比亚遭遇骇人暴行,反映以色列人道德与属灵的全面败坏

《士师记》第十九章描绘了一个极为黑暗、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位利未人的妾(也可称为“妾”或“姘妇”)在便雅悯境内的基比亚城被当地恶人凌辱致死。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以色列社会中极度的混乱、暴力与道德沦丧,也揭示了“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所带来的后果。

主要内容

  1. 利未人带妾返回(19:1-10)
    • 一位住在以法莲山地的利未人,其妾离他而去,回到父家伯利恒。
    • 过了四个月,利未人去接她回家。女方之父多次挽留,盛情款待,耽搁了几天。
  2. 在基比亚留宿(19:11-21)
    • 返程途中,天色已晚,利未人与妾及仆人选择在便雅悯境内的基比亚城过夜,而不进入外邦城邑耶布斯(即耶路撒冷)。
    • 基比亚人十分冷漠,无人接待他们。后来一位从田间回来、也是以法莲山地迁来的老人收留了他们。
  3. 基比亚人行恶,妾被凌辱致死(19:22-28)
    • 夜间,城中匪徒围住老人家,要求“把那人交出来”,意图行同性淫乱,类似所多玛情节(参创世记19章)。
    • 主人不肯,将利未人的妾推给他们;结果她整夜被凌辱,天亮时倒在门口奄奄一息,最终死去。
    • 利未人清晨起来发现妾已经死去,悲痛地把她的尸体带回家。
  4. 利未人分尸传信,酿全族危机(19:29-30)
    • 利未人将妾的尸体切成十二块,分送给以色列各支派,控诉基比亚城人的暴行;
    • 这举动震惊全以色列,直接引发后续的全民公愤与对便雅悯支派的讨伐(见士师记20章)。

二、士师记第十九章比较重要的经文

  1. 士师记 19章:1

「当时以色列中没有王…」
重点: 再次提及了士师记末段常见的主题——“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此处暗示社会规范与道德秩序皆已崩坏。

  1. 士师记 19章:22

「他们正在宴乐的时候,城中那些匪徒围住房子,… 对房主说:『把那进你家的人带出来,我们要与他交合。』」
重点: 类似所多玛式的群体邪淫行为,暴露了基比亚城的极度堕落。

  1. 士师记 19章:25-26

「…那人将他的妾拉出去给他们…他们便与她交合,终夜凌辱她,直到清晨… 妇人天快亮的时候回到那人的房门前…就仆倒在那里,直到天亮。」
重点: 这段经文是整章最令人痛心的暴行描写,说明当时道德沦落到极点。

  1. 士师记 19章:29

「…把她的尸身切成十二块,使人拿着传送以色列的四境。」
重点: 利未人的极端做法将全以色列的愤怒激发出来,也在史书中留下了最黑暗又最震撼的记号。


三、士师记第十九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1. 没有真王治下的人性极度黑暗
    • 士师记持续重复“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表面上缺乏地上君王,实质更深层意义是人心没有尊神为王。结果就是社会任意妄为,最终演变成严重的罪恶和暴力事件。
    • 对我们的提醒: 当个人或社会拒绝神的主权时,道德与秩序必然崩塌;只有当神被高举为主,人才有正当的准则与敬畏之心。
  2. 社会对弱势者的漠视与残害
    • 整段故事中,利未人的妾几乎沦为“物品”被交易、丢弃,乃至遭群体虐待致死。
    • 对我们的提醒: 这残酷情节警示我们:若失去对人生命与尊严的看重,弱势群体便最易被践踏,社会就会滑向深层的暴力与不义。
  3. 神子民中也可能出现极度黑暗与堕落
    • 基比亚并不在外邦之地,而是在以色列支派便雅悯境内,然而他们的行径和所多玛无异。
    • 对我们的提醒: 即便在“神的子民”中,若不谨守神的律法,也可能沦为最黑暗的处境;形式上的宗教身份并不能保证生命与社会的圣洁。
  4. 面对罪恶时的震撼与声讨
    • 利未人切尸分寄固然残酷,却使全以色列震撼,唤起对罪恶的关注与愤怒。
    • 对我们的提醒: 当教会或社会出现极端的罪恶或不公,需要有先知般的呐喊与揭露,引导人们正视并处理问题,而非默然纵容。
  5. 人的冷漠与自保心态导致苦果
    • 从没有人接待旅人的冷漠,到房主把妾推出去“牺牲”,再到群体的集体性罪行,都显示出当时人人为己、不顾他人的处境。
    • 对我们的提醒: 自私与冷漠蔓延时,就会产生彼此伤害与社会败坏。神呼召我们要“彼此相爱”,也要“怜悯弱势”,才可避免类似悲剧。
  6. 后续的冲突与动荡
    • 这起事件最终引发了以色列十一支派对便雅悯的战争(见士师记20-21章),造成更多流血与撕裂,也让整个社会付出惨痛代价。
    • 对我们的提醒: 罪恶若不及时遏止并处理,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混乱与损害,遗祸甚广。

总结

《士师记》第十九章堪称整卷士师记乃至整本旧约中最让人震惊、哀痛的事件之一。它真实地展现了“人若不尊神为王”,会如何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沦为所多玛式的极端暴力与性侵害。利未人的妾被残害至死、被切尸传遍全地的情节,不仅揭示当时以色列社会的道德败坏,也成为对后世最严厉的警示:若人心不被神更新,即便名义上是“神的子民”,仍有可能堕落至令人发指的地步。

对今日信徒而言,我们要更深体会这段经文的震撼,反思教会与社会中“潜藏的黑暗”,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对罪恶的冷漠等。惟有真正回归到神的圣洁与公义,敬畏祂、爱人如己,才可能避免类似的悲剧与深渊,得享神所赐的平安与祝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