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图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利未记》第十六章,描绘了赎罪日(Yom Kippur)的仪式。图中展示了大祭司穿着简单的白色亚麻衣服,带着烟云进入至圣所,象征着他接近神的存在。在圣所外,以色列社区的成员聚集祷告和敬拜,观看大祭司准备洒上祭牲动物的血以赎众人的罪。背景中可见会幕,详细描绘了祭坛和约柜,强调了这一最圣日的重要性。这一场景体现了敬畏、神圣和赎罪的主题。

1. 利未记第十六章讲的什么?

《利未记》第十六章详细描述了赎罪日(Yom Kippur)的仪式,这是以色列人一年一度最神圣的日子。在这一天,大祭司要进行一系列的洁净和赎罪仪式,为自己、自己的家庭以及整个以色列民族赎罪。仪式包括献上两只公山羊,一只作为燔祭献给耶和华,另一只作为“替罪羊”带走以色列人的罪恶,被放逐到旷野。大祭司还要进入至圣所,带着牛的血和山羊的血在施恩座上洒血,象征性地清洁罪恶。

2. 利未记第十六章比较重要的经文

第30节:“因在这日要为你们赎罪,使你们洁净,你们要在耶和华面前得以洁净,脱尽一切的罪愆。” 这一经文强调了赎罪日的目的和重要性,即通过祭司的代求和神的恩典,民众能够被洁净和赦免罪过。

第34节:“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 此经文制定了赎罪日为一个永久性的年度仪式,强调其在以色列宗教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3. 利未记第十六章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十六章教导我们关于赎罪和洁净的重要性。赎罪日仪式反映了神对罪的严肃看待以及祂提供赦免的恩典。大祭司的角色象征了基督在新约中的角色,作为我们的永远大祭司,通过祂的牺牲,我们的罪得以赦免。

此外,赎罪日的仪式也提醒我们,尽管人类屡次犯罪,但神仍愿意设立方式让人可以归向祂,恢复与祂的关系。这一教训强调了悔改的力量和社区在保持圣洁中的角色,每个成员都要为共同的纯洁和神圣承担责任。

总体而言,第十六章不仅仅是关于古代的礼仪,它也向我们揭示了关于神的本性、人的罪性以及恩典的深刻属灵真理。

THE END